要写活,注意选择现场观察到的活材料,写出现场情景。要想获得新鲜的论点★■★★,动人的事实◆★,必须善于捕捉■■◆“大海里”(群众中)的★◆■◆◆“活鱼◆■◆”、“活虾”。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生动事实,各种各样的活跃人物,任你选择。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到了现场■◆■■,但不善于选择利用现场材料,写起稿来单纯依靠在领导机关的报告、总结中汲取新闻材料■★■◆◆◆。这些总结、报告固然是一个新闻来源,但在许多情况下,光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挑选和利用到现场得来的那些活生生的景象◆■,把那些新鲜的活材料用到报道中去◆■★■,就容易生动了。
(2)离群众的呼声远。比如,有一年我到新疆采访三个月,先后在报上发表二十多篇表扬的报道■■★◆◆,唯一的一篇批评报道却没有发出去★■★◆★,此稿反映边疆农民卖蒜难◆■,戈壁滩道班工生活苦、阿尔泰幼儿上学难■■■。这说明我们报纸反映群众呼声是很不够的◆■■。
(3)离实际工作的■◆★◆◆■“难点”、“热点”远。应该说★◆◆■◆★,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正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重点。
四是写事与写人。小说作者较多地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的表现而存在的。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是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不是新闻报道,有事无人是不行的。我们记者写文章往往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这也是报道不生动,不深刻的一个原因★■■。为此■■★◆◆◆,选材的时候一定注意人的活动◆★★■◆,让人走进新闻里来。(完)
近来,听读者说:“你写的东西活。”几位也这样说我反思过去写的报道,发现干巴巴的较多。我想:为什么作家的笔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而记者却往往把活的东西写死了呢?
二是现象与本质。我们有些新闻为什么写得不深◆★◆★■,就是因为停留在感性认识■■◆,只表现了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没有反映出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正如在《实践论》一文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写文章向深度努力之所在。
先说笨功夫◆■◆■。人常说:“笨鸟先飞。”一位作家也说■◆★:“我总觉得我是个笨人,笨人就要下笨工夫,笨鸟先飞,多飞◆■■■■◆,使劲飞,不停地飞,终能达到要投奔的绿树丛林◆■。”作家这股顽强不息的“笨”劲,值得我们学习。当记者也得下笨功夫■◆◆◆★■,就是多多学,多多练,不怕吃苦,不怕熬夜,不怕失败,坚持坚持◆■★■★★、再坚持,终能达到自己要实现的目的。
记者写文章要学点文学★◆◆。当然,不是虚构。新闻记者应该写出自己的风格来。我国古代曾有“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的说法,韩愈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深★◆★,柳宗元的文章像泉水一样滔滔不绝,欧阳修的文章波澜壮阔,苏轼文章像钱塘江潮水一般有气势★★。我们记者写文章,也要有各自风格的追求。
从此,我在抢新闻面前沉思起来。听到一种新的精神或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阵风刮来,要先看看实际工作怎么样■◆◆★,听听群众呼声怎么样?一时思想不明确,就等一等、看一看,可别盲目地去抢新闻★◆★。记者的脑袋要长在自己身上,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赶时髦■■◆◆★”,瞎起哄。
新闻界老前辈陆诒回忆说◆★◆◆◆,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人民的喜怒哀乐就是记者的怒哀乐。今天搞改革、开放,新闻工作者同样离不开“取信于民”这个传家宝。
有人曾多次提倡文章写得短些,但真正做起来也难。一些领导要求群众写短文,自己发表文章却长篇大论;有的掌握版面的编辑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写短稿,而对自己的长文章却大开“绿灯★◆”◆■★★。如此现象★■■★★,原因何在◆■?百思不解■★★■。
消息采访要求快★◆。要快,就必须抢。抢到手的新闻★■◆◆★◆,一新鲜,二及时◆★★,读者爱看◆★。抢有抢的经验之谈。记者抢新闻也有抢下教训的★■★。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1975年■◆,我调人民日报社当记者不久,就碰上那股逆流——反击右倾翻案风★■■◆◆。当时★★,我们驻外地的记者一同被召回北京。思想跟不上★◆★■,经过几天训练,匆匆上了阵。我和另一位记者到了辽宁◆■★。先访问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人学理论◆★◆★★◆。接着又采写沈阳水泵厂批“唯生产力论★★★■■”。这个批“唯生产力论”稿子很难产,折腾几次交不了编辑部的账。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到营口、鞍钢等地采访别的题目了■◆★■。另一位记者不知从省里得到什么“绝密◆★★”消息,急忙赶到铁岭地区柴河铅锌矿,抢那篇“顶风记”■★。几天以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登了,这位记者很高兴,受到了表扬◆■■★■。没想到,粉碎★■■■★◆“”后却成了一笔检查错误的账,总结自己抢新闻的教训■■■◆◆。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当时我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缺少抢的劲头。
(1)离新闻发生的时间远■★◆■★■。报上常见的“前不久■★◆◆”★■◆◆★“最近以来■◆◆★”等新闻,从时间上打马虎眼的报道■★■■◆,使读者搞不清是新闻还是旧闻◆◆◆★★。
由此可见,熟能生巧★◆。笨功夫磨炼出巧功夫。正如茅以升说■■★:“业精于勤★★★■◆,勤能补拙。人的头脑、四肢,越用越灵,好比一把刀,越磨越快■◆◆,不磨不用,反会生锈。”
要把文章写的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要讲究形象◆★■■、情节,使人读了感到有起伏,有节奏★■★。这就需要有人物活动,甚至穿插一些对话。形象,就是把具体的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他们通过这种似乎可以看得到的事物◆★■◆,明白一个道理。用形象化的方法去叙述事物★◆◆,比平平淡淡地讲道理,容易生动◆■■,容易使人理解,容易加深读者的印象★★◆,
新闻记者写消息,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一个人做一盘风味名菜,大家端到版面上■◆,就是一个丰盛的宴会。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包括提炼主题,精选材料,语言表达等等,我认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当然◆★◆,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的要求记者采写报道有一个“快”字,十八般武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常听人说:★■◆★★★“某某记者是快手。■◆■◆◆■”产得多,质量也不错■★★★★。这种快笔的功夫哪里来?一靠平时练就的基本功■★★★★,二靠采访下了功夫。有的记者★■“慢”动作◆◆★■,采访两个月■◆■,回到报社写稿一个月,已经远远不适应版面的要求。现在是信息时代◆◆◆★■★,竟争时代◆■◆◆■,新闻要快,慢了要误事的。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报纸应该向人民讲真话。这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两会”报道所以能赢得广大读者喜欢★◆◆◆■,说明《人民日报》的面孔离人民的心近了◆■★■。人民日报记者在题为:《我的意见,你们可别贪污》一文里◆★,描写农民茶余饭后互相争论◆■,评价哪一位代表说得不对路子。可见◆★◆◆,全国人民如此关心“两会”是同舆论工具取信于民分不开的。编辑、记者敢于善于采编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直言,同时记者进一步转变作风,脚印延伸到车站码头、街巷院落、店堂校舍、田头炉旁、集市摊场,在角角落落里采访群众的反应,报道群众的要求★■◆。“两会”报道使报纸改革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艰难的脚印上刻着四个字◆■■◆■:取信于民◆★◆◆。
早在四十多年前,发表《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他指出:“我们有些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个批评够尖锐的■★◆■◆◆。长而空的文章,群众见了就摇头,哪有时间去仔细看呢?现在是改革时期,我们更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长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我们写文章是要群众看的◆★■■★◆,应该下决心改改文风★■◆,多写一些有内容而文字又不长的好文章。
新闻报道长些好★■★★◆★,还是短些好,一句话很难说清楚■■■★◆,天天早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总是某某报纸今天头版头条突出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从来没有听到广播■■★◆◆“短篇消息”。可见“长◆◆◆◆”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一是宏观与微观★◆。打个比方★★■★,盖高楼★★★■,没有比楼房更高的大吊车★■■■,高楼是难以从平地上站起来的。从大吊车联想到记者选材写重点报道,如果没有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思想,也难驾驶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盖楼前要准备的工作很多◆★★■,包括设计、备料◆■■、打根基◆■■◆■■,但请巨人(大吊车)不可少。记者动笔前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包括炼主题,选材料,想结构★★★★,但掌握宏观思想不可少。理论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全局情况的掌握,这些准备就像一台高高的大吊车★■★◆,居高临下,眼观八方,胸怀全局。
再说巧功夫。记者要善于出点子,抓新题目,写出新角度■■■■。比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张振国采写的稿件常有聪明的点子。他有一本书《民情■◆■■★、民事、民心》,开篇为知识分子鼓与呼:■◆“工人上书为知识分子说公道话”,《人民日报》配短论■◆★■■:★◆“人心是杆秤★◆★★■”。说的是马鞍山减速机厂六位工人师傅主动为该厂工程师鸣不平◆■★■。另一篇报道:“工程师当矿长首先想到井下工人”,说的是安徽百善煤矿矿长马得上任后关心井下工人的事◆■★◆◆,《人民日报》发短评:“长相知■◆★,不相疑”。这两篇报道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的倾向性问题。点子是抓得巧的。
如今,机关里姓“长■◆★”的多,开长会,说长话,写长文◆★◆,习惯已成自然★■★。不改不得了,改起来也难★■◆★■◆。但非改不可!我们应该追求写短而精的好新闻
作家创作提倡“这一个◆★■”,记者写消息也要提倡发展■■■◆◆“这一个★★■”★★★,应该■★◆■★■“手握笔杆杆,各要各的点■★■■★,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拿手戏”■■。
三是什么与为什么◆■◆◆★?记者写消息,不光要写出是什么★■◆◆◆★,还要写出为什么。一篇文章,被你回答出一个为什么◆■■■,两个为什么★■,甚至更多的为什么,那就深刻多了★■◆■。当前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发展,新成绩◆■、新经验、新问题■◆◆★、新困难,错综复杂,光写是什么不足以说服和教育人,写出为什么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
远近之争■◆◆,说明新闻改革要取信于民◆■◆。七届全国人大、政协一次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天,我静静地坐下来重读《人民日报》“寄语两会”的文章,顿觉人民的呼声扑面而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民真正成了党报的主人了◆■◆■★。没想到原计划“小打小闹”的★■★■■★“寄语两会◆■■”专栏★■,成了这次报纸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寄语两会”开“绿灯”,缩短了报纸与群众的距离。听听普通老百姓的真话、实话、刺耳话★■★、热门话,耳目一新。
请教读者■◆★■★■,说法不一。有时记者写了整版的大块文章,没引起社会上的响动★◆■★,而写了几百字的记者来信,却收到几百封信。看来◆■■★★,衡量一篇报道的质量,不能只在办公室里评头论足,也不能单看文字的长短,重要的是看社会的效果,看广大读者的“胃口”★◆■。我们常讲,指导性与可读性,版面意识与读者意识,这两者如何结合★★★■■■,需要研究,需要探讨。
种庄稼◆◆■★,有深耕★★、浅耕之分,深耕多增产■★★◆■,浅耕减一半★◆■。写新闻,也有深度,浅层之别,深度报道分量重■■★★,浅层稿件缺乏吸引力。
长与短之争,这在新闻界也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一会儿版面上长风抬头,呼唤短风之急◆★■★,刀砍斧削,千字消息压成百字简讯■■,万字号通讯控制在二三千字之内。一时版面上“豆腐块”多了★■■■,读者又觉得“意思不大”。于是,长文章又回潮◆◆★。如此长长短短■★■★■◆,短短长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不出一条新道道来。
文章要写得活★◆■★,注意情节十分重要■★,就是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联系所构成的各种各样的事实■★■。社会上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因此■◆,叙事的时候,总离不开人的活动。在写文章和新闻报道中,能增加些人物的活动★◆■■★。自然就有情节了■★■■。一件事情■■★★■,可以写得形象,也可以写得不形象,要看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写。笔尖还要有感情★◆◆■,提倡什么■■◆◆■,促进什么要有感情,反对什么也要有感情。总之■◆★◆,要把文章写得生动,一定得有生动的事实,要有形象,有情节,使用丰富的语言◆★■■■★,带点感情★◆。这样,文章就会有情绪,有曲折★★◆■■★,有波澜★◆◆■★,有色彩■◆★■。